IMAG0572.jpg
獨立書店,能在連鎖書店強大勢力與出版不景氣的影響下,在城市裡依然有其位置,靠的不是運氣,而是主理人的個性。也因人的特質影響著書店的營運、特色營造、選書……等各個面向,讓書店擺脫制式乏味、有了人情溫度,創造出迷人的空間氛圍。浮光書店,成立約一年,就是一個例子。

IMAG0547.jpg

位於二樓的浮光,隱身於以打鐵、汽車修理業盛行的赤峰街,近年來,這裡有不少文創小店進駐,讓平凡的街道有了不一樣的生氣。而浮光書店,在一片咖啡廳、髮廊、生活選物店等店型中,顯得與眾不同,也讓人更想一探究竟。尤其浮光書店的老闆陳正菁,笑說自己不是文青,也不是個非常社會化的人,但一個沒那麼社會化,甚至最初想開書店是讓自己有個避世之所的人,最後開了浮光,走向、擁抱人群,經營也逐漸上軌道,還有人請他展店,這樣的人生轉折,著實精彩。

與陳正菁聊天,有點痛快,除了了解浮光,更引人入勝的是她的故事。

IMG20180523172257.jpg

(浮光書店創辦人陳正菁)

為何要成立浮光書店?
好一個斜槓人生!陳正菁大學學的是中文,後來出國學習美術、錄像(影像),回國後曾在出版、漢聲待過,也在大專院校教藝術通識課程,變成流浪教師,中間還在仁愛路的亞典書店當店員,當Freelancer,接文字、美編CASE,從事自由創作,幫電影雜誌寫稿…….有著非常多副業的她,過著不折不扣的斜槓生活。

「這樣的生活讓我本來覺得可以一路做到退休,直到8、9年前,父親過世,讓我頓時覺得人生沒有職責了,這輩子不一定要有出息、不一定要有成就。」陳正菁說。於是,她好長一段時間宅在家,照顧母親,也照顧家裡的貓狗。

IMG20180523160141.jpg

情緒上的受挫,讓她失去了生活的興致。還好,步入中年的她,突然意識到不對勁了,人生不該因此停滯,於是她走出來情緒的枷鎖,開始大量學習,學烘焙、烘豆、煮咖啡、學吧台,也考證照,連麵包丙級證照也拿到了。

IMAG0555.jpg

一次與朋友的聊天敘舊中,因緣際會下開了浮光書店。這是一棟70年的老房子,很有味道。不過任誰也想不到其前身可是一處廢墟呢!未曾妥善經營的投資客,在這裡隔了許多房間,完全沒有門窗,整個空間破碎、陰暗,磁場不好,任誰看了都不會有好感。但陳正菁就是喜歡赤峰街這一帶的氛圍,是個交通便利(緊臨捷運)的老社區,卻又有一些新事物不斷發生,年輕人喜歡的文青小店、不少以網路起家開設的實體店、髮廊等等,新、舊融合,新、舊共存。於是,她花了近一年時間整理,打通空間內的阻礙,變成現在通透、寬敞的迷人書店。

陳正菁說:「我現在離年老還有段距離,又沒有家累,所以把自己的積蓄投資進去了。」這真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決定,但決定的背後,其實也算是圓了一個書店夢。

IMAG0558.jpg

理想的實現
開書店並不是陳正菁的一時興起,她說大學畢業後就想在外雙溪旁開間小書店,「我不想走入社會,不喜歡工作,書店是我的避世之所。」其實,如果人生可以選擇,陳正菁會選擇出國定居的。她解釋,她喜歡美國中西部四季分明的感受,不喜歡台灣潮溼不舒服的天氣,加上台灣政治令人厭煩,直到旅行的國家多了,她開始調整心態,覺得自己可以回饋這個社會什麼事。

陳正菁說:「我不是一個運動型的人,不會上街頭,但我也不想開一間純粹的咖啡館或書店,如果書店沒有咖啡就也覺得少了什麼。」於是,浮光書店浮現了。

IMAG0560.jpg

咖啡,也是浮光的重要關鍵字,因為陳正菁喜歡喝咖啡。曾在國外求學的陳正菁,天天都喝咖啡,漸漸地,喝咖啡成了一種習慣,一種生活。平時只要不上課,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找間咖啡廳窩下來,即便出國自助旅行,也是如此。不會有跟團與走訪觀光景點這樣的事情發生,她依然上書店、上咖啡館,頂多就多一個Musuem或影展行程,這些都是她的心靈雞湯。

「移動會累,書店就是我停留的地方。造訪不同國家,找間書店,就有種回家的感覺,那是一股安定的感覺,如果書店還提供咖啡,那就完美了。」陳正菁說。

IMAG0557.jpg
為何取名為浮光?
書店,給予陳正菁安定的感覺,不過名字「浮光」,卻有那麼一點漂浮不定。在社區大學教授攝影課程的陳正菁解釋,所有的影像都與光線有關係,光線一變化,影像也跟著改變,視覺其實是個幻覺。本來浮光在她的最初始設想中,是以攝影與電影書藉為主,也因此腦海中就浮過「浮光掠影」。再者,「浮光」二字也反映了人世間的生活的變化無常,浮世光陰。(註:陳正菁的攝影課程以講授理論、歷史為主,本人並不愛拍攝,她笑說學生的拍照功力都比她好。)

IMAG0559.jpg

至於英文名字,不用”Light”,而是用 "illumination ”這個字。陳正菁指出,這是西方啟蒙之意,她非常喜歡西洋文藝復興時期,那時候所有的藝術都重新開始,沒有宗教限制,一切自由蓬勃發展,如同知識/書也是一切的啟蒙,於是她希望以Fullight來代表啟蒙的光陰。

IMAG0549.jpg
浮光的選書原則
如前述,陳正菁初始是以攝影、藝術為選書原則,因為這是她的本行與心頭好。不過現實也是殘酷的,因為浮光以中文書為主,陳正菁笑說,只有這二類的中文書,書架填不滿啊!她又不想引進成本較高的英文書,於是她將選書範圍放寬到人文類,文學、社會學、哲學、心理學等等,而這些依然跟她的所學脫不了關係,浮光可說是徹底實現了她的主觀想法與所愛。

IMG20180523172227.jpg

落實到實際的書目,在這裡會找到歐美的經典翻譯文學,這是西方文化的基礎,非常重要。另外,當代的重要文學作家作品,尤以台灣為主,可以拉近與讀者間的距離,一定會有。在社會學部分,也會以當代理論為主,較少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等作品。

IMAG0571.jpg

「讀者對你的選書接受度如何?」我問。陳正菁笑了笑。她說:「讀者一開始會哇~這邊很多很硬的書,開給研究生讀的吧!但我很愛,你不買是你家的事!」不過後來讀者的暖心回饋軟化了陳正菁。她說,讀者除了挑她選的書外,會反問她有沒有什麼什麼書?這讓她知道浮光缺了什麼。所以,浮光後來開始進詩集,「我很訝異現在年輕人喜歡看華人詩集,不是經典詩集喔,銷量很好。」

另外,獨立或文學、音樂等小雜誌也頗受歡迎,而音樂正好也是陳正菁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她非常愛聽音樂,沒想到也構成了浮光的風格特色。「自己是個煽情的人,沒有音樂會變得比較理性,但無趣,有音樂整個人就活了起來,情感比較豐富,很善感。」

IMG20180523172624.jpg
這裡的咖啡不簡單
陳正菁說:「我很幸運,每天都還可以很本能地生活,不太社會化,很多人會訝異不太社會化的人竟然可以開店,而且是開書店結合咖啡的複合式店面。」很多書店即便販售咖啡,也多是配角,但在浮光,書與咖啡都是主角,都是陳正菁的專業與喜好。

IMG20180523153529.jpg

雖然本身也會烘焙咖啡豆,但畢竟是新手經營,諸多事務讓她忙得不可開交,為求穩定豆源,決定引進她的咖啡愛店、位於羅斯福路「微光」的咖啡豆。陳正菁說,老闆台大哲學系畢業,是個性情中人,與她一拍即合,目前浮光書店有三種特別的特調咖啡豆「西蒙波娃」、「華特班雅明」與「李歐納柯恩」,也是直接引用微光配方,因為理念實在太契合了。陳正菁指出,「西蒙波娃」可說是浮光的代表豆,她是位女性主義者,她非常喜歡其哲學思想。至於「李歐納柯恩」,這位有著重要地位的加拿大民謠樂手,陳正菁曾與微光老闆討論其咖啡表現,她覺得目前這款咖啡豆喝來清爽,似乎不符柯恩形象,應該要以重烘焙處理咖啡豆。微光老闆回答,他選用的是柯恩早期乾淨的嗓音,而不是年老後的煙嗓。

沒想到,在浮光喝一杯咖啡,也可以如此有趣。

IMG20180523153433.jpg

浮光的未來想像
小書店要在這大時代立足,陳正菁怎麼看?她說,連鎖書店的選書、店員服務都以銷售數字為依歸,無法悖離商業導向。但小書店卻可以非常彈性,展現老闆意志與想像,走出不一樣的路。然話雖如此,小書店還是很脆弱,不少小書店的靈魂人物是店主人,只要主人一有些變數撐不下去或有店租問題,就很容易關門。

IMAG0573.jpg

「我很慶幸我是中年人,篤定知道我要拿多少錢出來經營,雖然我不是務實的人,但我想把店做起來,所以還是會有務實的作法。」陳正菁說。她從經驗中學習,學習如何當位經營者,懂得進退書與人事成本控管拿捏等她非擅長的事,維持浮光的正向經營。

IMG20180523172154.jpg

如果有機會,陳正菁希望浮光能成為一個文化據點。她說:「每座大城市在一個歷史重要時期,都會有一間咖啡館或書店做為文化據點,我希望浮光可以扮演這個角色。」而令她開心的是,浮光逐漸有這樣的能力。成立一年了,開始有些作家私底下會來這邊喝咖啡、看書,也有不少文化單位來這拜訪或辦活動,甚至有文化人來這開課,或是外國學生在進行語言交換。浮光,有一種「文化的流動性」自然產生,匯聚了各方文化,這是陳正菁所樂見,也是身處在台北的人的福氣。

IMG20180523174053.jpg

 

IMAG0568.jpg

IMG20180523172719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木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